<tr id="s20o0"></tr>
<acronym id="s20o0"><small id="s20o0"></small></acronym>
<rt id="s20o0"><small id="s20o0"></small></rt>
別讓網絡爛梗臟了漢語

本報特約評論員   張鐵鷹

互聯網時代,詞匯變化的速度和傳播的廣度,是以往無法想象的。語言是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音與義的組合總體上是約定俗成的。改變詞語的語音形式,無疑相當于創造了一個新的語言符號。比如,有些網友為了求新求異,用外文字母代替漢字,于是就有了栓Q(諧音“thank you”,意為謝謝)、Duck不必(Duck諧音“大可”)??v然這些不符合傳統意義上的語言規范,但鑒于其傳遞信息、宣泄情緒的效果,人們大體上還是持寬容態度的。

一些網絡用語,如“給力”“逆行者”等,生動反映了時代內涵和文化意義。不過,一些低俗的網絡“爛?!眳s成為污染孩子心靈和語言能力的“毒藥”,必須引起全社會警覺。例如,孩子常常脫口而出“你這個老6”“報giao老師”;“我真的會謝”“栓Q了,老鐵”甚至出現在小學生作文里、試卷上;有些詞甚至涉嫌污辱他人。

兒童時期是詞匯量增長的活躍期、語言接受能力的旺盛期、大腦皮層快速發展期,若充斥不合時宜的三俗爛梗,會使孩子偏離正確的語言學習軌道,不僅影響語言表達能力的拓展,還會抹殺那些能夠借由語言表達的豐富情感,孩子最終可能成為語言匱乏、表達低俗、缺少辨別能力的人。

網言網語不等于污言穢語,玩梗不能任意擺爛。有的人把玩爛梗當成博取眼球和流量的“神器”,這其實是認識上的誤區。玩梗是需要智慧和學識的,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就想不出有水平、向善向上的梗。語言有好有壞,梗有高級有低級,表達有生動有無趣,玩爛梗就是在暴露淺薄的學識,惡化網絡環境,污染博大精深的文化。

凈化網絡語言環境,不讓爛梗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長,僅靠課堂上的教育和家長的提醒監督還遠遠不夠,必須全社會努力,形成共治的大環境。大量的爛梗流行于網絡,說明網絡平臺沒有擔負起應有的責任。應鏟除滋生爛梗的“網絡土壤”,使低俗語言不能廣泛傳播,或者“一露頭就打”。人人都需要為凈化網絡出一份力,成為孩子語言環境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