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營養科主任 高鍵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 唐墨蓮
本報記者 施婕
在國民營養狀況滿足“吃飽”的需求后,膳食結構逐漸發生巨大變化,由此導致的健康風險也與日俱增,不合理膳食帶來的疾病風險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近日,大連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研究發現,從1990年到2019年,中國膳食風險死亡人數和健康壽命損失顯著增加,缺血性心臟病是飲食致死的首位原因,其次是中風、結腸癌和直腸癌,高鈉飲食一直是威脅中國居民健康的“頭號殺手”。
15種情況屬于“沒吃好”
這項時間跨度30年的研究,全面回顧了與健康負擔相關的飲食風險因素,包括多不飽和脂肪酸、歐米伽3脂肪酸、膳食纖維、奶制品、堅果、全谷物、新鮮蔬菜、新鮮水果、豆類和鈣攝入量較少,以及含糖飲料、加工肉類、紅肉、高鈉食物、高脂肪食物的攝入過多。研究分析了國人飲食變化與疾病風險之間的關聯,提出飲食風險因素已成為嚴重威脅中國居民健康的主要挑戰,此外還歸納總結出不同人群特有的飲食風險,從而為有針對性地提出飲食調整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營養科主任高鍵表示,研究提出的15項不平衡膳食模式的結論,與《柳葉刀》于2019年刊發的《195個國家和地區飲食結構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負擔》基本一致?!读~刀》指出,全球近20%的死亡與食物不健康相關,不合理膳食是中國人疾病發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因素。由于我國人口眾多,飲食結構問題導致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和癌癥死亡率居世界首位。造成死亡的不合理飲食中,排前幾位的有高鈉飲食、多紅肉飲食、低全谷物和豆類飲食。以高鈉飲食為例,我國居民人均膳食鈉攝入量是世界衛生組織安全攝入量上限(2克/天)的兩倍。據統計,1990年我國有55.4萬人死于高鈉飲食,到了2019年,相關死亡人數上升至85.5萬,其中高鈉飲食導致男性死亡的人數遠遠多于女性。
這項新研究發現,我國的飲食模式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相較于女性,男性的健康意識不足,行為控制意識較為薄弱,更偏愛高脂肪和高熱量食物,對攝入水果和蔬菜的態度較差,且男性居家烹飪的頻率較低,這意味著男性攝入高鹽高油食物的可能性更大,由此導致的疾病和死亡風險隨之升高。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男性與飲食風險因素相關的死亡人數急劇增加,2019年已達到121.8萬人,是女性的1.5倍。專家特別強調,如果對于我國男性的飲食偏好不加干預,任由其發展,未來兩性之間的健康差距可能會繼續擴大。
此外,隨著年齡增長,飲食風險也呈遞增趨勢,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不良飲食所導致的死亡人數最多,75歲以上老人相關死亡人數的增幅最大。上述新研究進一步分析原因:老年人咀嚼能力下降,增加了對蔬菜水果等高膳食纖維食物攝入的難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唐墨蓮補充道,老年人的味覺敏感度呈逐年下降趨勢,因此口味會變重,攝入過多鹽的幾率也隨之升高。25歲~44歲年輕組的飲食問題也相當棘手:一方面,一味注重味覺享受而忽視膳食平衡;另一方面,因工作繁忙等外食增多,甚至要靠外賣解決一日三餐,長期攝入高油高鹽飲食,飯局、夜宵更是加重了腸胃負擔,從而導致該年齡段人群因飲食風險死亡的人數顯著上升?!拔覈鴥和嗌倌甑娘嬍承袨橐膊蝗輼酚^。比如,挑食現象比較普遍,孩子們大多只愛吃肉,不愛吃蔬菜,常吃含糖零食和超加工食品,不僅影響營養攝入,還會導致脾胃失和、內分泌紊亂等問題?!碧颇徴f。
飲食行為受復雜因素影響
經濟發展讓我們告別了饑餓的年代,從溫飽走向小康,餐桌上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盛”:粗糧逐漸淡出,精致主食成為餐桌上的主角;蔬菜果真成了陪襯的“綠葉”,鮑魚、海參、魚翅成為了富裕的標配;還有那些紛至沓來的世界美味,讓更多紅肉和超加工食品出現在國人的餐桌上。
與此同時,一些不良的飲食傳統偏好和用餐習慣得到了一定的承襲。比如,國人更喜歡用大量味精調味;更偏愛食用動物內臟,咸魚、咸肉、咸菜等腌制食品,以及各種鹵制品;國人廚房常見的煎、炒、烹、炸等烹調手法,不僅增加了油的攝入,破壞了食物的營養成分,產生的油煙污染也有損健康;親密同食、圍桌會食的用餐習慣根深蒂固,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幽門螺桿菌等傳染性疾病的傳播風險;此外,“無酒不成席”的酒桌文化流行至今,也帶來了不少健康危害。
傳統飲食的傳承、生活條件的改善、西方飲食的影響,正在重塑國人的飲食模式。一方面,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吃得更好、更豐盛,另一方面,我們在盡享口腹之欲的同時,忽視了不良飲食帶來的健康威脅。如今,中國有3億人存在“隱性饑餓”,也就是由于營養不平衡,或缺乏某種人體必需的維生素、礦物質,同時在其他營養成分上過度攝入,從而產生隱蔽性營養需求的饑餓癥狀??偟膩碚f,我國居民目前膳食的整體特征是宏量營養素攝入過量,鈣、維生素A等營養素的缺乏依然存在。
“從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健康隱患,是膳食發展的必經之路?!?高鍵說,縱觀西方社會也經歷了同樣的發展歷程,在為不平衡飲食模式付出慘痛代價后,如今很多國家已經逐步改善膳食結構,嚴格控制飲食熱量、營養配比等,制定國家及地方標準,同時進行廣泛的健康教育和疾病普查。例如,美國通過生活方式的干預,與飲食密切相關的乳腺癌死亡率正在逐年大幅降低。
平衡膳食,本能與理性的較量
西方的前車之鑒以及我國飲食模式暴露出來的問題警示我們,提高膳食的營養健康屬性、預防慢性病的發生發展尤為重要。近年來,隨著各類膳食指南、營養計劃的發布,國人的飲食健康意識正逐步提升。
事實上,我國是全世界最早倡導平衡膳食的國家,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記錄。隨著時代的發展,平衡膳食也被賦予更豐富的內容。研究發現,在江浙滬等江南地區,居民的超重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風險較低,心血管病等慢性病的死亡率也較低。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總結了江南地區膳食的六大特點:多粗糧薯類,少精白米面;多植物油,多低溫烹飪;多白肉、多魚蝦,多豆制品,少紅肉;蔬菜多多益善,保證適量水果;保證適量奶類和堅果;更多采用蒸、煮、涮的烹飪方式,并認為這是一種可以借鑒和推廣的平衡膳食模式。
具體到不同人群,唐墨蓮建議,老年人要多選擇西紅柿、白菜、香菇等低熱量高營養的蔬菜,并多用蒸煮的方式使得蔬菜更軟嫩、易咀嚼,從而增加其攝入量。年輕人應盡量減少外食頻率,養成居家烹飪的習慣,尤其是男性群體,要接受健康飲食干預和指導。此外,人人都要養成健康進食習慣,比如先吃蔬菜再吃葷菜和主食,有助減輕血糖負荷;保證一日三餐規律,定時定量等。唐墨蓮建議:“每天改變一點點,早上吃一份沙拉,中午吃一點薯類,每周吃一些堅果,少點一次外賣,循序漸進,最終讓健康飲食成為慣性?!?
“考慮到高油高糖高鹽飲食是人類對食物的本能追求,想要克服口腹之欲,實現科學平衡的膳食,常常是一場本能與理性的較量?!备哝I說:“正因如此,我們更應推廣兒童‘食育’,即在孩子幼兒時期有意識地向其灌輸食物的來源、制作、營養價值,以及怎樣吃、吃多少等健康知識。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自覺做到膳食平衡,更有利于將健康的飲食習慣延續終生?!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