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 陳 翔
本報記者 張 冕
立夏將至,全國多地已迫不及待進入“高溫模式”。4月中旬,成都、合肥、武漢、南京、杭州、重慶等地,氣溫均超30℃,刷新今年新高,防曬問題也隨之提上日程。近日,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等聯合發布了《日曬傷基層診療指南(2023年)》(以下簡稱《指南》),為曬傷防治提供了一套全方位指導。
《指南》編寫專家、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陳翔表示:“現在的炎熱只是今夏的高溫預演。但紫外線并非夏季陽光獨有,它每天都存在,一般從每年3月開始,其強度逐漸增加,3~4月可達盛夏的90%,5~8月為頂峰。因此,春末夏初就要開始重視。
紫外線穿透力極強,男女老少都要做好防曬,否則很容易導致日曬傷,引發紅斑、腫脹、水泡、脫屑及色素沉著,或伴有疼痛、瘙癢等。陳翔提醒,全身最容易被曬傷的部位是胸背部、四肢、面頸部及手足背部,為防止被紫外線灼傷,建議遵循以下5條原則。
躲著陽光走。避免長時間日曬,戶外活動時盡量選在陰涼處,尤其是小于6月齡的嬰兒。如果條件不允許,應盡量避開上午11點~下午3點進行戶外活動。
穿長袖,戴大檐帽。長時間戶外運動時,建議穿戴寬檐帽和長袖衫來保護和遮蓋身體??椉喢芏仍礁?、顏色越深或有防曬涂層,其紫外線吸收能力越強,防曬效果越好。需提醒,帽沿寬度大于7.5厘米,才有較好的防曬效果。
防曬霜+衣帽。將防曬霜與衣帽結合,效果更佳。建議選擇SPF 30以上的防水防曬霜,均勻涂抹在面、頸、肩等部位。防曬霜應在日曬前30分鐘涂抹,并每兩小時或出汗、游泳后補涂。需注意的是,別給兒童使用含有維生素A、羥苯甲酮、香料、對羥基苯甲酸酯及其他防腐劑的防曬霜,以免誘發刺激性皮炎。
皮膚“疼”了就回屋。皮膚開始感到灼熱或刺痛時,應立即停止日曬,回到室內或陰涼處。
服用某些藥物要避光。有些藥物有光敏性,如多西環素、磺胺、灰黃霉素、胺碘酮、四環素類抗菌藥物和非甾體抗炎藥,服藥者或患有結締組織病等光敏感的人群,應遵醫囑避免日曬。
《指南》提示,一旦曬傷,應立即用生理鹽水、硼酸溶液或2.5%吲哚美辛溶液冷濕敷患處;然后,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藥膏,緩解紅斑及局部皮膚充血,防止日曬后色素沉著,緩解局部皮膚的疼痛感;若形成皮膚大皰,應保持皰壁完整,盡快就醫處理,以免感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