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是危害人群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據《全球疾病負擔2019》,在60多種危害健康的風險因素中,室外空氣PM2.5和O3污染分別排名第6和33位,被認為與缺血性心臟病、腦卒中、肺癌、慢阻肺、下呼吸道感染、2型糖尿病、早產和低出生體重等多種疾病或不良健康結局有關。
為促進空氣與健康議題的科學公眾傳播和研究成果轉化,第54個“世界地球日”之際,亞洲清潔空氣中心舉辦了“添藍”特別活動,期間,北京大學環境健康研究團隊分享了《中國空氣質量改善的健康效應評估》(以下簡稱“評估”)的最新成果。
我國空氣質量改善了多少
2012年修訂發布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納入了與健康息息相關的細顆粒物(PM2.5)等關鍵污染物濃度限值指標,是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的重要里程碑。
同時,伴隨著強有力的治理措施,包括《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等關鍵政策,我國徹底扭轉了空氣污染的態勢,與健康息息相關的PM2.5暴露濃度快速下降。
評估表明,“大氣十條”期間,人均PM2.5暴露濃度從69微克/立方米降低到47微克/立方米;經過“藍天保衛戰”期間的進一步污染治理深入,PM2.5暴露濃度進一步降低到36微克/立方米,接近我國現行標準(PM2.5年均濃度35微克/立方米)。
空氣質量改善提升健康收益
空氣質量的大幅提升,也帶來了可觀的健康改善。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朱彤院士表示:“空氣質量的顯著改善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藍天,也帶來了可觀的健康收益,包括預期壽命的增加、健康風險的減少、醫療開支的節約等方方面面??梢哉f,空氣改善十年,收獲不只藍天?!?/p>
評估結果顯示,通過“大氣十條”和“藍天保衛戰”的實施,中國PM2.5暴露濃度實現了48%的下降,53%的人口暴露濃度水平已經低于國家標準限值,PM2.5相關預期壽命損失從1.86年下降到1.38年。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薛濤表示:“僅在‘大氣十條’時期,空氣質量改善減少了約占GDP一個百分點的家庭醫療支出?!?/p>
另外,在人口密集的地區,健康收益更為顯著。薛濤補充道,“從健康影響的地區排序來看,因PM2.5暴露濃度下降帶來預期壽命增加比例更高的地區是上海、浙江、重慶、江蘇、北京等地,這與空氣質量改善幅度的排序并不完全一致,這和各地人口結構特征密切相關?!?/p>
給易感人群更多關注
空氣污染易感人群包括兒童、老年人,以及有慢阻肺、心血管疾病、哮喘等基礎疾病的人,他們暴露在PM2.5污染中更為脆弱。因此,研究團隊建議在健康風險管理中給予易感人群充分關注,更清潔的空氣可以使得更多人更大程度地獲得健康收益。
為了進一步保護公眾健康,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新的《全球空氣質量指南》,針對PM2.5、O3和NO2污染提出了更為嚴格、更具挑戰性的目標。其中,PM2.5年均指導值從10微克/立方米降低至5微克/立方米;第一階段過渡目標值為35微克/立方米,與我國現行標準相當。
評估顯示,2020年中國PM2.5和NO2平均暴露濃度,分別達到世衛組織第一階段過渡目標值和第二階段過渡目標值水平以下,O3仍處于第一階段過渡目標值以上。研究團隊建議進一步開展多種空氣污染物的深度、協同治理,以減少有害健康效應。
“標準的修訂在我國的大氣污染防治中發揮了關鍵引領作用?!眮喼耷鍧嵖諝庵行闹袊椖靠偙O萬薇說,“但在大氣污染攻堅戰階段,現行標準對已達標城市已經難以發揮很強的‘旗幟’作用了?!睆母鞯亍笆奈濉币巹澲性O定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來看,已達標地區缺乏設置更高目標的動力與積極性,甚至可能自行“松綁”。
“我們在‘大氣十條’實施十年之際,舉辦這場以空氣和健康為主題的特別活動,一方面是回顧過去的成效,另一方面也是展望一個更清潔的未來?!?
亞洲清潔空氣中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付璐在活動上說,她還分享了她的愿景:不僅是中國,而是全亞洲、全世界都可以沒有空氣污染,我們健康地與地球一起深呼吸?!?亞洲清潔空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