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稿專家: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疼痛科副主任醫師 岳劍寧,徐文婷 文 □馬宏亮 繪
輕輕揉捏皮肉,會使人舒服放松;用力掐起皮肉擰一圈,卻令人痛苦不堪;而感到疼痛時,揉一揉又能緩解不少。人的一生中,無可避免地會遭受疼痛,那么痛覺是從何而來,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從古希臘時期開始,人類就一直研究疼痛為何物。著名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認為,疼痛只是一種情緒,和憤怒、憂傷是一回事,完全是心理上的,與軀體關系不大。但經過幾千年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痛覺并不如先哲們說的那樣簡單,它是一種與組織損傷有關的感覺、情感、認知和社會維度的體驗。
痛覺感受器是人體痛覺產生系統的“始發站”,其本質是游離的神經末梢。它遍布全身,皮膚和黏膜中的“站點”密度最大,其次是肌膜、關節囊、韌帶、肌腱、肌肉、脈管壁等深層處,而內臟被膜、腔壁、組織間的“站點”密度最小,這在一定程度造成了不同部位疼痛敏感性的差異。
當機體遭受一定程度的物理性傷害(如戳刺、切割、擊打、牽拉、灼燒、電刺激)、化學性傷害(如毒素),或發生炎癥時,受損處會釋放出致痛物質。以針頭刺傷手指為例,破裂的組織細胞會釋放出鉀離子(K+);傷口處的免疫細胞為抵御病菌入侵,會釋放前列腺素、組胺與緩激肽;神經纖維釋放出P物質。這些致痛物質都可以激活“始發站”令其投入使用。而手指受傷的信息將化身為“乘客”——電信號,從“始發站”出發去往“第二站”脊髓背角。隨后,“乘客”經延髓、中腦、丘腦等站點,最終抵達“終點站”大腦皮層。在這里,“解碼員”腦細胞會對“乘客”來源進行追蹤定位,形成痛覺和情緒反應。
值得一提的是,當“乘客”到達脊髓區域時,脊髓就會立即產生另一種信號。它相當于“信使”,會沿著脊髓傳出神經(運動神經),傳導回引起疼痛的部位,觸發肌肉收縮。于是,手在被刺傷時會立刻下意識縮回,這種反射有助于避免持久的損害。雖然這一過程沒有腦部的參與,但幾乎與痛覺的產生同時發生。
如同列車有來有往,人體內除了有痛覺產生系統,還存在痛覺抑制系統,通過削弱或中斷疼痛的產生過程,實現自我鎮痛,緩解疼痛帶來的不良情緒等。具體來說,非疼痛信號(如揉搓等深度觸摸產生的信號)可以激活抑制性神經元,使其釋放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如腦啡肽),減少P物質等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因此,發送到大腦的疼痛信號會相應減少,最終形成的痛覺強度隨之減弱。身體磕碰之后,輕揉受傷部位可以緩解疼痛,就是這個道理。
痛覺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促使機體迅速避開或除去損害。但另一方面,痛覺作為警報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當癌癥患者出現疼痛時,可能發展到了后期,為時已晚,而某些長期的劇烈疼痛對機體來說是一種折磨。疼痛原因十分復雜,如果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疼痛,特別是不易緩解、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千萬不要自行服用止痛藥,應盡快到醫院檢查,確定病因,以免止痛藥掩蓋癥狀、耽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