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 尤長宣 □北京協和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康復醫學科副主任 丁榮晶
本報記者 任琳賢
說到心肺耐力,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將其與運動能力聯系在一起,卻不知道它與癌癥風險也息息相關。近日,《英國運動醫學雜志》刊登的瑞典大型研究明確,良好的心肺耐力可降低9種癌癥的發病風險。
心肺耐力好,不易得癌
心肺耐力直接體現一個人做有氧運動的能力,例如跑步、騎自行車、游泳,甚至爬樓梯的能力。雖然運動不足已被確定為癌癥風險因素,但關于心肺狀況與癌癥之間關系的研究較少。于是,瑞典哥德堡大學研究人員選用了107.8萬名在1968~2005年間開始服兵役者的健康數據,包括身高、體重、肌肉力量、血壓、血糖等,以此評估他們的心肺耐力,最終將其分為低、中、高三組,占比分別為29.8%、42.4%和27.8%。這些參試者最初的年齡大多在16~25歲之間。
在平均長達33年的隨訪期間,7%的參試者至少患上了一種癌癥。相比于心肺耐力處于低水平的參試者,處于高水平的人,患肺癌的風險降低42%,患肝癌風險降低40%,患食管癌風險降低39%,患胃癌風險降低21%,患腎癌風險降低20%,患頭頸癌風險降低19%,患結腸癌風險降低18%,患胰腺癌風險降低12%,患直腸癌的風險降低5%;心肺耐力處于中等水平的人,食管癌、肺癌、肝癌、胃癌、頭頸癌、腎癌、胰腺癌和結腸癌風險分別降低25%、19%、17%、13%、13%、8%、8%和6%,而直腸癌受到的影響較小。
研究同時發現,較高水平的心肺耐力與2種癌癥的患病風險升高有關。相比于心肺耐力水平低的參試者,處于中、高水平的人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分別升高4%和7%,患皮膚癌風險分別升高13%和31%。研究人員分析,這可能與紫外線照射(如經常戶外運動、未做好防曬)和前列腺癌篩查增加有關。
研究指出,因為無法跟蹤參試者心肺耐力隨著時間推移的變化情況,以及生活方式、家族遺傳等信息,該研究結論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不過仍然能反映出,心肺較健康的年輕男性,患癌風險整體較低,其中,消化系統癌癥受心肺耐力影響尤為顯著。
“之所以消化系統癌癥受影響較大,與這類癌癥本身的發病率較高有關。心肺健康,人體各項機能運作狀態就會更好,相當于身體底子好,整體患癌風險自然更低。上述研究進一步論證了這一點?!蹦戏结t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尤長宣說,一個人若心肺健康,說明他的運動習慣、生活方式相對好,這也會降低患癌風險。
鍛煉心肺就是為生命儲值
“心肺耐力好,不只對防治腫瘤有幫助,對心血管疾病等也有好處,可以說是影響疾病預后的一大獨立因素?!北本﹨f和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康復醫學科副主任丁榮晶介紹,心肺耐力也被稱為心肺儲備功能,是指心肺從空氣中攜帶氧氣,并將氧氣輸送到組織細胞加以利用的能力,體現心臟、肺臟、血管、組織細胞的功能。心肺耐力好,心輸出量、血壓、呼吸、骨骼肌血流量等的狀態都不錯,有助身體輕松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健康挑戰,這也是身體健康的含義。心肺耐力就像我們在銀行存款一樣,儲蓄得越多,當我們需要錢時,可提取的就越多。應激狀態下,比如急性感染、做大手術、全身臟器功能衰竭、患惡性腫瘤等,機體的消耗大增,若原本存的“能量值”(心肺耐力)高,應激能力就強,更容易康復。
2016年底,美國心臟學會將心肺耐力列為除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以外的第五大生命體征,建議臨床上將其作為定期健康評估的一部分。諸多研究顯示,心肺耐力差預示著患病和死亡風險更高。美國羅格斯大學一項涉及75萬成年人的研究稱,心肺耐力對壽命有明顯影響,特別是年齡大的人。相比心肺耐力排名靠后的20%的人,那些心肺耐力排名前2%的人,平均壽命要長6年。此外,心肺耐力良好通常意味著以下幾方面都不錯:
新陳代謝好。有研究顯示,定期鍛煉心肺耐力,可增強身體有效產生和使用能量的能力,提升代謝率,有助減輕疲勞,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癥、2型糖尿病和骨質疏松癥等多種慢病的患病風險。
免疫功能好。尤長宣說,好的心肺耐力是免疫功能的基礎,而具備良好的免疫功能,有助抵抗各種病原體、癌細胞的侵襲。在腫瘤治療過程中,醫生通常都要評估患者的心肺耐力,因為它是選擇治療方案、把握用藥類型和強度的重要參考之一。心肺耐力差的患者,免疫功能較弱,抵抗各種炎癥反應的能力也較差,難以承受高強度的治療,用藥較受限,后續治療效果也會受影響。
此外,專家們一致表示,心肺耐力好的人,神經功能、激素調節能力、情緒狀態、各臟器的功能都較好,身體耐耗性較強。
任何時候都要重視有氧運動
丁榮晶介紹,測試心肺耐力的“金標準”是心肺功能運動試驗,綜合應用呼吸氣體監測技術、電子計算機和活動平板/踏車技術,實時監測人體無氧狀態的閾值、呼吸代償情況等,需要在醫療機構使用相應設備來測試。一些醫院由于較晚才意識到心肺耐力的重要性,可能無法完成這類試驗,但可以利用平板試驗、6分鐘步行測試、12分鐘跑測試等來判斷心肺耐力。對大眾而言,可嘗試勻速爬3層樓梯,看是否能“一氣呵成”且沒有氣短、心率過快等不適癥狀。若感覺不舒服,建議及時到醫院尋求專業的醫療建議。
《美國心臟病協會雜志》刊發的研究顯示,從出生到成年,心肺耐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強,30歲后心肺耐力每年會下降1%左右。丁榮晶表示,正如瑞典研究揭示的那樣,年輕時心肺耐力好與患癌風險降低有關,因此,青壯年時期是儲蓄“能量值”的重要時機。當然,整個生命周期都必須重視心肺耐力的提升,尤其中老年人,需要格外重視維持或提高心肺耐力水平,這不僅對延長壽命有益,對提高生命質量也極為重要。
專家們表示,任何時候開始鍛煉心肺都不算晚。心肺耐力與有氧運動能力是相互促進的關系,適度有氧運動是提升心肺耐力的關鍵。建議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爬山、游泳、騎自行車等。注意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特別是患有基礎病的中老年人,可適當縮短高強度運動時間,略微延長中、低強度運動時間,比較推薦柔力球、門球、太極拳、八段錦等相對和緩的有氧運動。一些專家還建議,心臟病、腫瘤患者等特殊群體可采用慢跑與快跑交替、力量訓練與慢跑交替等運動方式。
諸多研究表明,肥胖、吸煙、過量飲酒、睡眠不足,以及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都會損害心肺耐力,應盡量避免。一項發表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志》上的研究顯示,堅持健康的飲食模式,比如地中海飲食,與中年人更好的心肺耐力有關。建議飲食上做到營養均衡,多吃全谷物、新鮮果蔬、豆類和堅果,適量食用禽肉、水產品,少吃紅肉,盡量不吃加工肉類、油炸食品、含糖飲料等超加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