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醫院的消化內科羅慶鋒主任在門診接診了一位食管巨大腫物的中年患者。超聲內鏡下顯示,該腫物為來源于食管黏膜下層的脂肪瘤。
食管脂肪瘤是較為常見的消化道黏膜下腫物,通常為良性病變,如體積小、不影響吞咽等功能、無壓迫癥狀等,可予以觀察。但該患者的脂肪瘤巨大,超聲內鏡下見腫物長度超過10厘米、截面測量約5.3×4.2厘米。食管總長度約25厘米、平均寬度約2厘米,也就是患者的脂肪瘤占據了一半多的食管腔。
文獻顯示,目前食管巨大脂肪瘤的治療經驗較少,主要以外科手術為主。隨著消化內鏡技術的發展、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的精進,也有ESD切除的報道。外科手術需要進行開胸手術、食管部分切除等??紤]到患者年紀尚輕,為盡量減少外科手術創傷對其日后生活質量的影響,羅慶鋒計劃施行內鏡下食管巨大脂肪瘤切除術。
但難題出現了?;颊叩闹玖鎏?,本就不大的食管腔被壓迫后更為狹窄,內鏡下操作難度極大、風險很高,腫物的取出也是不小的考驗。羅慶鋒計劃采取最新的內鏡下隧道技術進行脂肪瘤挖除術,而應用這一技術進行食管巨大脂肪瘤切除的經驗極少,術中還可能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操作過程中每一次點位和深度選擇都需要很精確,深一點可能食管穿孔,淺一點可能腫瘤包膜破裂,所以每一次電切都需要既穩又準。難上加難的是,掌握創新的治療方式,還要求術者具有極高的應變能力,隨時出現的出血、穿孔、腫瘤包膜破壞、巨大腫瘤如何取出等問題都需要立即一一應對。
有勇更要有謀。術前,羅慶鋒帶領病房主管醫師以及相關護理團隊,和胸外科、醫學影像科一起,多次進行研究討論手術方式、醫護配合、術中突發情況的處理等問題,制定出個體化內鏡手術預案。憑借北京醫院多學科體系優勢,由胸外科擔當堅實后盾,如果在內鏡下手術出現復雜情況,可及時進行開胸手術繼續為患者治療;手術麻醉科則全程為患者和手術進行保駕護航。 這一特殊的內鏡手術,對于羅慶鋒以及整個內鏡醫療護理團隊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戰。當天,經過10個小時的奮戰,在手術麻醉科楊明副主任醫師等密切配合下,內鏡手術過程順利,完整切除腫瘤,麻醉恢復良好。術后僅3天,患者就開始恢復流質飲食。后續的隨訪過程中,沒有出現出血、穿孔、感染、食管狹窄等任何術后并發癥,飲食完全正常?!?nbsp; (北京醫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