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廣東愛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長 馬健文
“爸,我給你買的堅果記得吃?!崩蠲榷诘?。被拒絕后,她繼續勸說:“堅果對你的身體有好處,聽話,現在就吃?!弊鳛楦赣H,老李能感受到女兒的關心,但她的態度卻總讓自己莫名煩躁,發了幾次脾氣后,父女關系也變得緊張起來。
隨著年齡增長,神經系統功能衰退,人們的認知功能、記憶力也會下降,可能會使老人的思維變簡單,呈現出人們口中“老小孩”的狀態。因此,有些人在與老人相處的過程中,會使用“哄老語”,即用與孩童說話的語氣與老人溝通。但事實上,這種做法不但無法拉近雙方的距離,還可能有損老人健康。
國內學者曾對此進行研究,發現周圍人使用“哄老語”,會使老人感到自尊心受損和幸福感降低,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神經系統功能衰退更為嚴重的老人,是被“哄老語”對待的重點群體。然而有研究發現,輕微和中等程度的老年癡呆患者,對“哄老語”的反感最強烈,可能情緒激動并拒絕配合,以此來抵抗孩童般的待遇。
為什么善意的“哄老語”會得到相反的效果?首先,由于身體機能較弱、社會參與度較低等原因,老人和小孩都渴望得到重視和認可。但相比較而言,老人輩分更高,人生閱歷更豐富,周圍人若以哄孩子的形式對待他們,會讓老人覺得不被尊重,影響進一步的溝通和互動。其次,對老人來說,“哄老語”可能傳遞出“能力正在喪失”的信息。衰老本身就是個敏感的話題,“哄老語”仿佛在對衰老進行強調,可能讓老人感到自尊受損、價值感下降。最后,使用“哄老語”涉及年齡歧視。人們關于衰老的態度常常是消極的,比如人老了會變糊涂等。這就導致有些兒女照護老人時,即便遇到很容易的小事,也覺得老人需要幫助。但過度關注老人的弱點,其實是忽視了他們的成年人身份和獨立性,表面上是想讓老人“省點心”,其實卻剝奪了他們的決策權。這種打著關心旗號的善意歧視,需要引起我們的反思。
因此,建議大家不要對老人使用哄老語,同時盡量避免其他形式的善意歧視。在與老人溝通的過程中,應遵循平等原則,讓他們感受到被重視和關注;保持溫和、耐心的態度,認真傾聽老人的想法和需求,關注他們的情緒變化;可以使用簡單的肢體語言幫助老人更好地理解,但要避免夸張的表達,盡量做到清晰簡單。
遇到老人不配合、不理解等情況時,大家可以嘗試一些簡單的方法來促進溝通,比如給予他們積極的反饋,進行適當鼓勵;遇到復雜問題時,可以耐心重復關鍵信息,確保老人能夠理解等。如果多次嘗試還是無法解決,照護者應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p>